中国书画收藏|齐白石先生作品赏析及近三年拍卖纪录

时间:2023-07-02 10:57:48  热度:0°C

齐白石 松柏***图

尺寸:242/5×61cm

成交价:RMB 29/900/000

北京保利2021秋季拍卖会

【题识】借山老人齐白石八十六岁时,制于京华。

【印文】白石、古潭山人、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

【说明】杨虎将军旧藏,杨虎将军家属友情提供。

齐白石作画用笔雄浑健拔,用墨滋润淋漓,用色浓艳泼辣。其章法多是信手拈来随意而成。反映在造型方面,有时脱略形迹,离形而以神会求似,以求相反相成之韵趣。他从民间画工转变为文人画家,经过了「变法」,其创作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法,吸收民间绘画***之营养,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深入观察,加以融会提炼。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将富有农民生活气息的民间***融入文人画中,这不仅扩展了文人画表现的题材,而且也提高了文人画的***境界,开创了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写意花鸟画的新篇章。此作品以写意为主,画侧立松鹰,身体和羽翼用没骨法,浓浓淡淡见笔见墨。以劲健之墨线勾出鹰喙及爪、眼睛。显得神采飞扬。加之刻画精彩的松枝和松针,堪称杰作。

老人画鹰特别拿手。鹰嘴、爪是最难画的,但他能将嘴长有钩、特别坚硬,爪强健而锐利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鹰眼也难画,要画出鹰眼的特别敏感和敏锐。画羽毛翅膀也与一般鸟类不同。画翅膀尖端和尾巴要中锋干笔,要苍劲有力,画羽毛也要有力并且还要把硬毛有光泽的质感画出来。一般人画鹰,难画它的雄健,只画得轻飘飘,毫无力量。老人为了表现鹰的雄健力量,把鹰胸腹灰白色用焦墨画出,表现了重量,精神自然不同。

——节选自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尽管在不同时代往往被赋予不同之具体内涵。如蒙元时期所呈现的许多鹰隼图像,实际是以其构成***文化之符号,「蕴含蒙元统治者讲求武备之深意,从而维护蒙古旧俗,标示草原游牧民族的善武性格」。而在学者宋后楣的一系列明代宫廷鹰画研究中,指出元代时鹰尚有「走狗」之意(早在春秋战国时,鹰即有此字面意—「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之逐鸟雀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时至明代,由于鹰之发音同「英雄」之「英」,因而成功从负面形象转换为正面。延至***,鹰之形象也多取褒义,画家绘鹰亦多取振奋民族精神之意,以表征其强国意志。如高剑父等人即擅于绘鹰言志。齐白石与这些颇具***气质的新式画家相比,大体还属旧式文人心性。他曾赠***《松鹰图》一幅,亦是取「英主」之意。

因此,「鹰」的形象,付诸纸绢,由文到图,其视觉内涵,实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往往取其英雄***、即将鹰的形象赋予「英雄***」「英雄斗志」等人格化气质。

与朱元璋的统治相呼应的是,他在审美上也追求「勇、 猛、狠」。林良作为宫廷画家,他所画的鹰必然是符合统治者审美需求和时代需求的。林良以花鸟画名重一时。他在继承南宋院体画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变革,着力于水墨苍劲的写意花鸟画。他笔下鹰的嘴头、背、尾翼等都喜用较浓的焦墨下笔,只是胸腹部才用较淡的墨色,使鹰的雄猛威姿更加生动有力。林良尤喜画鹰,有《***图》、《古木苍鹰图》等传世。猛禽枯木的题材与雄强劲逸的笔墨相融合雅,给人以震撼的审美冲击力,他的鹰不仅法度严谨,而且神态各异,具有感情交流。

八大山人多有对林良技法的参照。有别于其他画家表现雄鹰翱翔之态,齐白石尤擅表现静立耸肩的雄鹰,这不得不说来自于林良、八大的影响。齐白石的鹰,虽静犹动,神态孤傲、清俊,画面充满力量感。

白石老人画的松树是马尾松,亦叫「五须松」。这种松雄壮而高大,叶作针形,长约四五寸,纷纷下垂,果实为球状,俗称「松塔」或「松子」。古人画这种松树,杆和枝叶都不能十分自然地展开,就是因为缺乏观察真树和用笔不泼辣的缘故。老人画松杆用侧锋笔,用很大力量描绘,所以能表现得粗厚雄健。画枝用中锋笔,笔笔有劲,全用焦墨,所以姿态雄矫。枝上画有松塔,浓淡***阳很有立体感。画松针尤见功夫,用长锋坚硬的笔,每笔都是中锋见力,用铁线篆法,作下垂的样子,松针密密重重,繁而不乱,笔笔都有交代。细看起来,真像微风吹动,松针摇摆不定的样子。

——节选自胡佩衡、胡橐《齐白石画法与欣赏》

松鹰是齐白石最喜画的题目之一。迄今所知,齐白石的松鹰图都作于其定居北京之后,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先后画过很多不尽相同的松鹰图, 而白石于北京画鹰及题诗,多有所寄。他的家乡多松树和飞禽,画松画鹰不免勾起乡思。如《题画鹰》诗:「振羽何曾猎一图,无穷搏击只私肥。如今四面全开网,浅草平原一纵飞」;「祝网无惊四面深,兰年击处尚搜寻, 终朝立此好泉石,要洗搜寻处处心。」白石诗画把鹰比作搏击搜寻的「英雄」,他们占据「好泉石」,但常常不过「只私肥」而已,他希望这种状况有所改变。这是身处军阀混战年代的贫民百姓对「盖世英雄」们的期望。当然,除了寄寓以外,白石更爱雄鹰本身。作为猛禽,鹰体现着一种刚健有力之美,把鹰画得真实生动,笔墨苍劲有味,能使人获得强烈的精神享受。齐白石画鹰,追求真似生动,把鹰画得精气活现,有雄视苍茫大地之慨。把鹰与松画在一起,不仅是鹰常落松枝,也因为松元身具有一种挺拔不雕、不惧风雨的品质。

——郎绍君

英雄***赠英雄

在抗战胜利后,齐白石为***六十寿庆而作,画中所题诗文是赞美领袖,向往美好生活的,符合齐白石写诗的特点。题画诗显然是为画面创作的,更是为画的祝寿主题而服务的。

******和齐白石都是湖南湘潭人,一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两人不但互相尊敬,而且惺惺相惜。齐白石赠***的国画《鹰》,作于1941年。这次馈赠时,齐白石老人特意加上「******/庚寅十月齐璜」。画的落款为「九九翁齐白石画藏」。他曾赠***《松鹰图》一幅,亦是取「英主」之意。

两幅松鹰图中,均画松树傲然挺立,上立有苍鹰,目光如炬,「鹰」寓意「英雄」,刚健有力,而「松柏」则有长寿之喻,松鹰相赠***是暗寓领袖有大丈夫英雄之气,表现出画家所要表达的是对国家民族和平发展的美好祈望,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

对于齐白石而言,鹰图在其创作的许多作品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鹰之付诸纸绢形象,往往取其英雄***、卓尔不群之势。鹰图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初期及以后,也就是齐白石60岁之后,这时的齐白石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鹰图中就可能包含了在经历时间的沈淀之后的纯熟技艺,以及其所独有的文化内涵。并且,鹰图创作的时间与其寻找新的绘画思路的时间相吻合,所以,鹰图中所蕴含的寓意是多样的,在齐白石的笔下,也是具有许多独特性和代表性的。

齐白石生逢乱世,半生飘萍零落人,不幸中之万幸为其终得以安逸于京华而获善终。在五十年代后期,「故乡无此好天恩」即是他自觉能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朴素慨叹。看透世间苍凉的齐白石,颇有一首自知自明之诗:「大好江山破碎时,鸬鹚饱外别无知。渔人不识兴亡事,醉把扁舟系柳枝。」对于这位砚田老农来说,他的家国关怀,不在于春秋笔法之微言大义,大约仅仅一幅《松鹰图》足矣:白石老人的缘情寄物,松柏的风格、鹰的器宇轩昂,映射出人格的坚忍不拔、气壮山河、巍巍于天地的精神。

此幅《松柏***图》赠杨虎将军亦是出于对杨虎将军的为人品格的肯定和赞扬。

齐白石 嘉耦图

尺寸:201×100cm

成交价:RMB 55/200/000

中国嘉德2022春季拍卖会

题 识 九十四岁白石老人画。

局部图

钤 印 白石、人长寿

鉴藏印 旦庐过目、云海阁珍藏印

齐白石 吉顺如意图

尺寸:179×65cm

成交价:RMB 41/400/000

中国嘉德2023春季拍卖会

题 识:寄萍堂上老人齐璜。

钤 印:白石翁、老夫也在皮毛类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道鸡鸣见日升

(我)最先画的是星斗塘常见到的一位钓鱼老头……接着又画了花卉、草木、飞禽、走兽、虫鱼等等……尤其是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蜓这一类眼前常见的东西,我最爱画,画得也就最多。

在《自述》中,白石老人如此回忆自己最初画画时的情景。农家里再寻常不过的种种,被齐白石一次次搬到宣纸上,从黄髫***到须发皓白,陪着他走过一生。

在近代画坛之中,可能很少有画家能如齐白石一样在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对动物画有如此深刻的探索。

画什么动物,齐白石有自己独特的选材原则,这个原则就是熟悉。他很少画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而他最喜欢画的如鼠、牛、猪、鸡、水族都是他半个世纪农村生活中朝夕相见的生灵。对于这些生灵,他有着与常人截然不同的审美视角,他赋予这些动物画独特的生活与生命感受。农家的万物生灵在齐白石这里不是点缀,而是能各自独当一面的绝对主角,是他主观情感的寄托物,更是其一生都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

本季春拍,我们有幸在大观夜场中隆重推出极为稀见的齐白石成熟时期之壮笔—《吉顺如意图》。是作自1961年开始即屡次汇刊于诸多重要出版之中,继而于1991年秋拍在香港释出市场,再后便由藏家秘珍逾三十载。值中国嘉德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得藏家厚爱,此件白石老人传世画作中极难一见的 “雄鸡群像”方再次于春日拍场之中亮相。

数量众多的动物画中,虾、蟹、鸡是齐白石传播面向最深最广的三个动物画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雄鸡被视为吉祥物,代表着阳性、刚猛、勇敢、仁慈和值得信赖等五种美德。同时,雄鸡的报晓也象征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来临,寓意着吉运来临、前程锦绣。

作为最早进入其绘画体系的生灵之一,齐白石画鸡经过了“长时间锻炼”。

具体来说,齐白石画鸡大约有雏鸡与成禽两类,早年成禽画的多一些,六十岁之后开始更多的研究雏鸡的画法,写成禽与雏鸡均能得心应手。同时,以衰年变法为分水岭,齐白石改变了其早年稍显冷逸的画法,将生活中的观察融入益见老辣的笔墨,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赋予笔下的鸡或雄健、或霸悍、或乖巧、或稚拙的性格情绪。

《吉顺如意图》画幅8尺,写6只雄鸡,一丛淡菊将画面分为上下两个空间,雄鸡则按上一下五的组合置于两个空间之中,呈现出极佳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六只雄鸡或敛羽远望、或相互对视,体态灵活,形神皆备。

又根据品种不同随类赋彩,或羽如织锦,或白羽如雪,或毛黑如漆,唯冠皆灿如鲜血,雄强健硕。全画用笔雄肆劲健,色墨淋漓,尤其长长的尾羽,出笔爽利,力透纸背,最显功力。

在构图上,齐白石弱化了六只雄鸡的体积差异,使画面中的所有动物以几乎相同的大小重复出现,这种处理与通常的画面构图原则相违背。通常的中国画构图中,画面的主体物会大小有别、有主有次,以保证画面的丰富与对比。但齐白石却另辟蹊径,弱化体积差的处理方式有些类似于音乐中的同音反复,以单一形象重复出现,简洁的内容反而使画面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分外强烈。

再者,齐白石作动物画群像的关注点始终在动物本体上,对于背景的要求是极致的简约。本幅中作为背景的淡菊更多的作用是调配空间分布,突出层次感,让画面产生“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更多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空间之感,更强化了主体雄鸡的形式感,使得水墨纹理、层次变化更为强烈,强化了整个画面的完整气韵。

与水族一样,齐白石笔下的鸡多以“群像”的形式呈现,我们见到最多是呈现嬉戏、争食等场景的群雏图,又或呈现多子、吉庆满堂等主题的成禽加群雏的组合搭配。

而似本幅般,于画面中独写数只雄鸡的“群像”,悉数公私所藏及市场中曾经出现过的可靠之作,除原藏于***工艺美术学院的一轴作于1921年的《七鸡图》以及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的一轴《七冠报鸣图》外,似乎就再难见到了同样规格的作品了,足见《吉顺如意图》之珍罕。

当齐白石回顾自己漫长的***人生时,他写下一首《昔感》:

莲花峰下写鱼虫,小技当年气亦雄。

昔者齐名思雪个,今时中国只萍翁。

妄思已付东流水。晚岁徒夸***筇。

何物慰余终寂寞。法源寺里夜深钟。

当法源寺的晚钟在暮年之际的齐白石内心响起时,那些画里的形、势、韵、性其实都是他人生感悟的自然抒发。

鱼虾青蛙,雄鸡群雏,鸬鹚孤鹜……在他充满强烈形式感的动物群像里,齐老人注入了他一生都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所以在他的画里,我们听到了田埂里的蛙声,院子里的鸡鸣,闻到了稻香,感受到了麦浪起伏的形状。把这些感受与《吉顺如意图》一类的作品并读,于观者而言,确是莫大的享受。

图文数据来源| 北京保利嘉德拍卖

温馨提示:
1. 高品质文库网仅提供《中国书画收藏|齐白石先生作品赏析及近三年拍卖纪录》全文中的部分公开内容,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以上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免费公开的渠道,若文章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通知我们立即删除。
3. 当前页面地址:https://www.gpinxiao.vip/doc/cd8a7889e4bd1b48.html 复制内容请保留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