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个娘嗲~一层黄流哦——”
下课铃一响,我们就冲出教室,飞奔到寢室,拿起筷子把缸,正要出门,瞥见李祚胜***铺前一个小老头在惊呼。
来不及细想,冲向食堂,窗口前面已经排起了长队。
“那个老头说什么?”闲下来,我问后面同寢室的同学。
“那是李祚胜家老头子,太湖山里话,我也没听懂。”
“乖乖,一层黄油哦。”后面的太湖同学接上,“今天食堂里有鱼,二毛钱一份,油特别厚。”
哦,我忙拿出二毛菜票,心里充满了期待。
终于到我了。一块鱼肉加汤有半碗,上面是厚厚一层带***的油脂,香气扑鼻。我扫了一眼周围,看没人注意,就喝了一口——
啊,哪里是汤,就是油哦!那个鲜,包满了味蕾,冲向脑仁,迅速发散到全身,每个细胞都欢唱起来,三万六千个毛孔舒张开了。那个美啊,连轮到我打饭都忘了,听到后面同学的怒斥才回过神。
那块鱼肉有二三两,应该是鱼尾部的,***细腻,鱼皮下都是油,中间只有一截鱼刺,根部有算盘子大。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鱼,更不要说吃了。
请不要笑话,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苦过,我家更是苦不堪言——
我十四岁时父亲去世,全家九个人口,只有哥哥一个劳动力,年终生产队决算,欠八百多个工分。分粮的时候先分工分粮,再分人口粮。到我家分粮,母亲诚惶诚恐,生怕看人家的脸色。劳力多的人家勉强糊口,我家瓜菜掺半,还有几个月吃上顿没下顿,一年到头难见荤腥。
过年要吃顿鱼。鱼腮鱼肠都要洗净放在一起煮,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那时候我们生产队每个工八分钱,猪肉七毛三,鱼要一块,鱼比肉贵。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捞塘分鱼,好的年景我家能分到十几斤。一般是斤把两斤的鲢子鲤鱼,碰到三四斤的大鱼,都是去年的漏网之鱼。我长这么大见过最大的鱼不过七八斤。哪里见过这么大的鱼骨头!我把它当宝一样收藏起来。今天吃的鱼据说有七八十斤一条,是华凉亭水库里打捞的,专供县城里的几个机关食堂。太湖师范有,太湖中学没有。
政府给我们这些中师生和机关干部一样的待遇,每个月三十四斤粮票,十三元钱生活费(我的中学老师每个月工资十八元,民办教师津贴五元)。逢年过节还发油票花生票甚至还发烟票。
春节回家,母亲问我学校生活,我说有肉有鱼,并把那根鱼骨头拿给她看。母亲噙着泪水,把我抱在怀里:“我儿不苦”“我儿从糠箩跳到米箩了”!有人说八十年代中师生是“最可惜”的人才,被国家拔苗助长了。我想说如果没有国家的“拔”与“助”,我这棵苗是长不起来的!
埋头教了四十年书,不足以报达国家的培育之恩!
我永远怀念太湖师范助我成长的那“一层黄流”……
来源:文乡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