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目初中九年级古诗词鉴赏复习 一 鹭 图 ( 刘 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中“雪衣公子”是什么?根据诗歌的意境说说“清意”指什么。 答:“雪衣公子”是白鹭。“清意”指清高、高洁的志向。 2/这首诗歌托物言志,说说作者借这个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本诗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后两句又以“无人识”,尤其是末句的“独”“叹”二字直抒作者以白鹭自况,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夕 阳 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
2、不知身世自悠悠。 1/“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诗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 2/诗中的“孤鸿”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深造次,即太轻率;丁宁,同“叮咛”。 1/诗中哪二字是全诗之纲,概括地说明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客愁”,表达了诗人饱受乱离、客居他乡郁闷忧愁的心情。
3、 2/此诗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答:本诗中花开莺啼本是春天美景,但客愁在心的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感时”二句中,诗人感伤时乱,怅恨离别,却特意描写花开鸟鸣的乐景。二处通过“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都达到增加烦恼忧愁的***效果,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答: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所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
4、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你赞成哪一种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贬抑。杨花榆荚本无才识,既无绚丽的色彩,也无妩媚的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褒扬。杨花榆荚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加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天津桥春望 雍 陶(晚唐诗人)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1/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请你简要描述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 答: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
5、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这是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 2/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悠然,然而在这种看似冷静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诗歌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 溪桥晚兴 郑 协(南宋遗民)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答: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因而故国之思,***之痛自不待言。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了什
7、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怜惜之情。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具体赏析。 答: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正在邻家院子呢,这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在邻家”。作者赋予原无理性的蜂蝶以“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 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
8、午树***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构成了一个有别于炎夏的夏日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答: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
9、的枢纽之词。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赏析***效果。 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诗写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和“深青”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树已老;第二从形状的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
10、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工整,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易逝,联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秋江 (宋)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夕阳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诗的前两句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赏析。 答:火焰般的红枫与绚丽的晚霞相映照,构成了满天的红色,绚烂之极;而地面则是一片白茫茫的沙地,红白相映,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又素雅协调的画面。 (2)试从“实
11、”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的角度写苍茫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句,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二句中的“遍绕”和“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表现了作者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了诗人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题奉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
12、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答:吟余小立阑干外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放眼望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真实,更形象。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答:枝叶繁茂,新叶翠嫩;含苞未放。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答: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意蕴积
13、,保持沉称。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销:同“消”。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答:开放之“早”; 不知近水花先发。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的惊讶、欣喜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
14、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结合全诗来看/文中的月夜具有哪些特点? 答:静谧、寒凉。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颇见诗人功力。请简要分析落字的妙处所在/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起洒落人间似的。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15、答: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 ,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 高适)唐( 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答:凄清(孤寂/凄凉/清冷)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16、。 暮热游荷池上 杨***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答:傍晚 西风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
17、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答: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北宋?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注 菰蒲:水草。前者俗称茭白,后者俗称香
18、蒲。 (1)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景,写出了夜西湖的什么特点? 答:广阔无边、香气袭人。 (2)后两句中“渐”与“更”用得精彩,为什么?请加以赏析。 答:“渐”的意思是一点一点地露出来,写出夜景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更”更加,充满期盼和惊喜。写出了夜色渐浓,人随船移,慢慢赏景的动态。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1)本诗对偶极工整,请简析其***效果。 答:“桃红”对“柳绿”,极写色彩明丽;“宿雨”对“朝烟”,渲染雨后清晨;“花落”对“莺啼”,衬托清晨的宁静。全诗前后呼应,勾画出雨后清晨明丽、清幽的春景图。 (2)人誉王维诗“诗中有画,由境生情”。请结
19、合诗题,概述本诗所生之“情”。 答:亲近大自然、崇尚田园恬淡生活的情致。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带”两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请加以简要分析。 答:“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袂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任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写出了黄莺鸣叫的特点,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蘸”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