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乐府诗、边塞诗、古体诗)
李 贺
胡角(胡人的吹乐器)引北风(寒风),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是边塞之城)白(白亮)于水。
天(天边)含(含着)青海道(唐代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唐代为吐谷浑所据),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迷茫的样子),寒金(金柝,即刁斗,白天用以烧饭,夜晚用以打更)鸣夜刻(夜间的时刻)。
蕃甲(番人的甲衣。“蕃”通“番”)锁蛇鳞(锁衔细密,状同蛇鳞),马嘶青冢(王昭君的坟墓。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草青依旧)白(青草被战马吃光,露出了白沙)。
秋静见旄头(星名,即昴mǎo宿。古人以此星特别明亮时,主战事),沙远席羁(塞北草名,可饲马)愁。
帐北(军帐以北)天应尽(指边荒),河声(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声音)出塞流(流出边塞)。
【译文】
凄厉的北风中传来了幽幽的胡角之声,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比水还要白亮的风沙。
登高远望,天含着奔向青海的道路,城头上明月照耀千里之外。
寒露濛濛,旗帜迷茫难辨。长夜漫漫,不时传来了报时的刁斗之声。
番兵的铠甲锁衔细密,状如蛇鳞。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
塞外的秋夜十分安静,抬头看到旄头星在空中闪耀。将士们卧在沙中,预感到胡人正准备入侵,为此生出忧愁。
从军帐中北望,杳然不见天边。黄河之水流向塞外,发出奔流不息的响声。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贺辞去了奉礼郎一职,离开长安,回到昌谷,并在同年秋天到了潞州(今山西长治)。当时张彻正在潞州幕府做幕僚,张彻是韩愈的学生,又是其侄女婿,与李贺有较多交往。李贺客游潞州往依张彻,主要是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滞留潞州期间,李贺更加了解人民的痛苦,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藩镇割据、边患不息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有感于边塞征戍不已,写下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是李贺为塞下戍边战士而作,诗中描绘了边塞马嘶的苍凉情景及战士们的思乡情怀,诗风悲壮凄凉。
诗的前四句写塞下萧瑟凄凉的景象。茫茫边塞,胡角一声吹响,北风随之呼啸而来。蓟门旷地风沙,天色一片惨白。通向青海的道路高峻蜿蜒,城池仿佛嵌在空中;站在城头极目眺望,但见霜满大地,皓月千里,一片荒凉。蓟门在唐朝的东北部边境,青海在西北部边境。从东到西虽然风景不同,却都是一片苍凉、萧索,条件十分艰苦,从蓟门到青海事实上含括了整个北方边塞。可想而知,面对如此不堪的景色,戍边的将士会是何等的思乡。诗人用一“引”、一“含”,将“北风”与“胡角”,“天”与“道”杂糅在一起,贴切生动,引人遐想。
诗的中间四句转述军营的景色。夜晚,军营里霜露下降,旌旗在夜色里隐约可见;警钟在夜间不时地响起,那声音在塞下的夜里也充满了寒意。白天远远地可清楚看见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成群的战马在嘶鸣,青冢上的草也被吃得干干净净。塞下的秋天寒冷萧索,即使在军营中也是如此,“旗濛濛”“寒金”“青冢白”都是对军营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塞下戍边战士所处环境的恶劣与艰苦。“青冢”本来是番***民友好团结的见证,然而坟上的草已被战马吃光,这似乎有种不祥之兆,说明边境局势已颇为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最后四句,诗人依然在写景,其景色却更加凄凉。静静的秋夜里,旄头星孤零零地挂在天边,战争的迹象已很明显。千里风沙一望无际,就连生命力很强的席箕也在发愁。军营的北边全是边荒,只有黄河滚滚出塞,流向远方。诗人通过“旄头星”暗示了战士们预感战争即将爆发,思乡情绪油然而生的心理。因为一旦战端开启就意味着与家人生离死别。“席箕”之愁其实是征人心中之愁。诗的结尾悲壮雄浑,很有气魄,特别是“河声出塞流”一句,不写黄河水,却写黄河水声,将那种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场面转化为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的声音,把视觉转化为听觉,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全诗用语奇巧,意境苍凉悲壮,将边塞寒风萧瑟、霜飞露降、战马嘶鸣、旌旗林立的场面与征人思乡的情怀结合在一起,描绘得有声有色,动人心魄。读来颇感荡气回肠,波澜起伏。
【注释】①蕃甲: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②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人以此星特别明亮时,主战事。③席羁:诗中指塞北草名,可饲马。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本诗选取了很多与战争有关的自然风物、地名、器具等,意象绵密,营造了萧瑟而紧张的边地生活场景,反映了边患不息给人民带来的深重愁苦。
解析:本考题涉及边塞诗相关的意象选择、景物描写渲染的氛围、主题。
B/“城头月千里”一句选用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月”,在“千里”这一辽远的空间中给人孤苦冷寂之感,饱含戍边征人乡愁无极的喟叹。
解析:本考题考查赏析句子,重点赏析了“月”这个意象的作用。
C/诗的中间四句“露下旗漾漾,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正面描写了旌旗招展、金鼓连天、兵戈扰攘的战争场面。
解析:“正面描写”错,这四句不是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对旌旗招展、军营打更、将士的盔甲、战马啃尽草原上青草的描写,侧面表现战争的规模之大。
D/“河声出塞流”一句不写黄河水,却写水声,把视觉转化为听觉,将那种奔腾不息的场面转化为令人惊心动魄的声音,使诗的结尾悲壮雄浑、富有感染力。
解析:本考题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了句子。
2/清代马位在《秋窗随笔》中写道:“长吉善用 白’字,如 雄鸡一声天下白’ 一山唯白晓’……皆奇句。”本诗则用了两个“白”字,“白于水”“青冢白”,试分析诗中“白”字的妙处。(6分)
①“白于水”写出了边塞特有的黄沙漫天,一片苍茫的景色特点,也烘托了征人心理的悲凉和索寞。
②“青冢白”写出了战马多把草吃得干净,侧面反映了战事的惨烈和持久;
③青冢是王昭君的墓,代表和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这里的“白”则进一步反映了两者关系恶化。
(每点3分/答对两点得6分/意对即可)
免责声明:
1. 《诗歌百练:塞下曲(李贺)》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36120132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