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欣赏草书***如同欣赏高雅的交响曲一样,总有“看不懂”的困惑。于是就想找懂行的人来解读一番。而介绍一般会从作者的简介,作品产生的背景,技法的解析等几个角度去分析解说,内容大多隔靴搔痒,讲完之后观者似乎听懂了又似乎没听懂,又不好意思深入问,问多了反而更晕,时间久了就失去对草书***欣赏的动力和兴趣。
唐 张旭 《肚痛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最近看到***音乐学院周海宏老师讲欣赏音乐的三句名言,分别是:
第一:音乐何需懂;
第二:音乐是情绪的***,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第三:简单的东西容易腻,复杂的东西受众小。
对于解释这种现象真是总结到位啊。下面结合我的理解,以及书写草书的体验,套用周教授音乐欣赏的三条来逐条说说草书***的欣赏。
一、草书何须懂
音乐是一种用声音表现的抽象听觉***,草书是一种用点画表现的抽象视觉***。一个诉诸于人的听觉,一个诉诸于人的视觉,两者的***规律极其相似。
草书是用毛笔挥洒书写点画,表现情感的视觉***,享受的是挥洒的过程,书写出的点画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组成凝固的音乐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草书不能用看楷书的眼光去看,要去识读内容,知道作者写得什么字。若不识草,就觉得草书就是“鬼画符”。
欣赏草书要是看字写得什么内容吗?不是,不要被草书的字形所束缚,字只是一个点画依附的对象,要去欣赏草书本身的节奏与挥洒。如同音乐谱曲,歌词只是参考,曲子是依据情感而做出来的,没有歌词一样可以有优美的曲子。
晋 王献之 《中秋帖》音乐作为听觉***,重要的是听的体验。草书作为视觉***,重要的是看的体验。
非要追求看懂,就容易被知识束缚,成为知识的俘虏,习惯的俘虏。
何需懂草书,庄子讲“以物为量”,你闭上知识的眼,开启生命的眼,看草书,赏乐曲,你与萧瑟的芦苇同在,你与高飞的沙鸥并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各有不同。你只要打开感受,不追究字形,放空自己,随点画的起伏蜿蜒而挥洒,你会感觉到律动的美妙。不要带分别心去看草书,就会达到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二、书法欣赏没有标准答案
草书如同音乐,是情绪的***,书法欣赏没有标准答案;一千个人心中一千种解读。
我自己在写草书时,虽然在脑中预想了写出来的样子,可是每次写出来都不同,都有随机应变的部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场景写出来也不同。更何况随着年龄,心境,境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草书很难用语言解释,作者尚且表述不准何况别人解说,面对一幅草书作品,只有观众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才是真的感悟,可意会不可言传,没有标准答案。
晋 王羲之《远宦帖》作品欣赏时讲的作者背景,技法分析等往往都是隔靴搔痒,进入不了感受美的欣赏。亲自临摹作品,感受作品更有体会。若说看不懂,了解点书法史并亲自实践上几年,看多了,写多了就能知道草书***的奥妙了。
三、简单的东西容易腻,
复杂的东西受众小。
这是雅俗的问题。
通俗歌曲简单易学,容易传唱,但生命力短暂,一两年就过时了。满大街都是,听腻了 ,没有新鲜感了。
而高深复杂的交响乐却流传甚少,大多数人欣赏不了,只在专业圈子里流传,受众小,对欣赏者有较高的要求。
唐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那怎么选择呢?
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乎其下”。经典的高雅***往往都是人类智慧的巅峰制作,都含有丰富的有相当水准难度的技法智慧,永远不过时,需要我们去品读。
历史上经典草书作品并不多,张芝索靖,羲献父子,张颠醉素,王铎傅山等。草书一要具才情,二要技法熟,三要感情丰,缺一不可。学习草书,若要熏陶***的眼界,提升技能技巧,还是要多读经典,从中能够吸收更多丰富的营养。
总之,草书欣赏不要有“看不懂”的思想负担,无需懂太多的技法规则,直接感受线条***的美。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结果不同,最重要是自己的感受。为了提升欣赏水平,建议多看经典作品。
免责声明:
1. 《草书何需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36120132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