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韩湛海,1964年12月生于冀中平原,历练于塞北军营,空军中校军衔。退役十几年来,从事军转工作,用绵薄之力,为退役军人鼓与呼。
春与秋之语
韩湛海
一我对白洋淀的了解,还是从电影《小兵张嘎》中知道的。在儿时的记忆里,对那如水上长城般的芦苇荡,小兵张嘎机灵、淘气,对敌***坚定执着的孩子气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后来因工作事由,有机会去了白洋淀,但是,没有留下多少映像,因为,没有看到白洋淀浩瀚缥缈水面,也没有看到神秘的芦苇荡。时光荏苒。一晃已是39年前的事了。1984年夏天麦收季节,******去白洋淀农场收麦子。那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农场。当时我所在的***是空军第六军,农场在白洋淀安新县安州乡。农场里平时有小部分战士留守看护农田,到了夏收的时候,抽调各单位的兵力前往农场,集中几天时间进行夏收。由于***战备训练任务繁忙,抽不出多少兵力参加夏收。于是,教导队的学员就成为麦收的主力军,每年都抽调全体学员前往农场,完成夏收任务。接到任务后,队部组成夏收工作小组,提前两天去农场接受任务,安排两个中队200多名干部战士的住宿、伙食等事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0多人的***到了新的地方,食宿是重点问题。各中队抽调人员提前一、两天前往安州乡农场,在周边的村子里寻找扎营的地方。我不记得当时***住在哪个村子,只记得***分为三个营区,队部设在一间刚刚封顶、还没有安装窗户的民房内,两个中队住在有顶棚的羊圈内。所有官兵从村民家里找来一个些麦秸铺在地上,在上面铺上褥子,建成简易的地铺,有顶棚的民房或羊棚,可以预防雨水的侵扰。在一块平地上,用土坯垒成灶台,找一块平整的地方,就是“餐厅”,官兵们蹲在地上,端着统一配发的搪瓷碗就餐。夏收季节,正是白洋淀地区最热的时候,虽然住在半露天的羊圈里,但是,闷热的气候还是官兵们最难克服的困难,蚊子的侵扰更是让人不能安稳地睡觉。吃饭也是以做大锅饭为主,肉菜一起炖好,盛到大盆里,每个干部战士打上一勺,手拿两馒头蹲下来,吃得十分香甜。晚上把蚊帐掖得严严实实,偶尔有一两只漏网之蚊,便是战士们的奉献鲜血的时候。军民一家亲。但是,学雷锋做好事***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不允许单个行动,当时***里有一个不雅的俗语“逛小村”,就是批评那些***去村子里的战士。在***的管理教育上,战士与村民之间是按照纪律严格隔离开来的。虽然住在村子里,***是不允许战士们独自离开营区的,更不允许去村民家串门。因此,在夏收一周的时间里,战士们是营地、麦地两点一线。没有机会去看看白洋淀大好风光的。其实,当时的白洋淀早已风光不在,干涸的湖水露出底色,有的成为农场的农田,干枯芦苇荡失去了往日的神秘。我当时在队部,略显得***点。在任务完成的前一天,一直以来对白洋淀小兵张嘎的仰慕情结驱使下,我走出村子,想去看看心中的白洋淀、神秘的芦苇荡。走出村子一公里的样子,还是大片的农田。询问村民,回答说,白洋淀好多年前就没有水了,在过去村子边上就是湖的岸,村民们经常去淀里捕鱼、打鸟。现在的水面距村子可能有十几里远,村民们也很少去了。我顺着村民的指引,向村子东边走去,又走了大概有一公里的样子,也没有看到什么水面,于是返了回来。这次去看白洋淀,也留下了些许遗憾,和一个小小的愿望:待白洋淀成为自己想象的样子时,再来看看。后来也逐渐的淡忘了这个愿望,几次去到白洋淀周边,也没有什么冲动去看看了。二再一次对白洋淀感兴趣是雄安新区的建设。雄安新区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从各种媒体上介绍来看,现在的雄县、安新县、容城县,有雄安新区取代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发展建设,雄安新区目前初具规模。国家通过河道治理、调水补水、关停污染企业、退田还水等措施,使得白洋淀恢复了几十年前的水面,形成一个重要的生态水系,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区域。早有想去看看的想法,一直没有成行。2023年10月末,去北京办事,回保定老家看望年事已高的兄长。我们从北京西站乘开往雄安新区的高铁,前往雄安新区。雄伟、宏大的雄安高铁站让人震憾。据说雄安高铁站是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站。上下三层,只有中间一层的半边启用,用于乘客进出车站。我们从二层走出车站时,向下看,一层大厅改为一个市场,许多小店的隔子间里,稀少的客流,让偌大的车站显得冷清。我们顺着路牌指示,走到开往容城的公交车站,前往雄安新区。经询问得知,雄安新区建设只是在容城县的东部,现在叫容东片区,也是雄安新区管委会所在地,容城县的老城区还是老样子,其它两个县基本没有新的建设,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我们上了公交车,公交车是新能源汽车,车上有一半空位。车子从高铁站开出来,顺着宽阔的柏油路,以大约30公里的速度前行。雄安新区是保定平原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建筑物的遮挡,应该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自古这里就是富庶之地,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几千年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由于地少人多,新中国成立后,直到***开放的后二十年,这里还是贫穷地区。我在这个地区的两年的工作中,以及从与亲人们的交往中,知道这里的人民一年四季是没有休息时间的,不停地在打工,仅的几分田是养活不了一家人的。雄安新区的建设已经有5年时间了,这里的人民从建设中得到什么样的益处,不得而知。我们作为平民在考察的过程中是得不到官方经济、社会等方面信息的。因此,我们想走向老城区,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一点启示。千年大计的发展过程中,必有付出者、植树者,获益者、乘凉者是后来人的事了。公交车行驶在崭新、宽阔的公路上,两旁是50多米宽的绿化带,种植的杨柳、榆槐等本土树木,以及彩叶树种紫叶李、金叶国槐等多种观赏树木,已经成林,形成一个整体的、较大的绿化规模。让雄安新区成为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共同发展的、美好的未来大都市。公交车行驶大约一小时左右,停在了容城县东部的公交站场。经打听,新区在容城县东,容城西是老城区。于是我们转乘前往老城区的公交车,前往容城老城区,体会一下容城的风俗人情。我们从据说是容城最大的商场惠友商场下车,略略逛逛商场便出来街面,找一个当地老旧小区里的小吃用午餐。惠友商场西路是一条美食品街,有许多饭店,川菜、东北菜等各色菜馆都有。就是没有当地特色的菜馆,驴肉火烧店倒是不少。我们找了一家饭店,点了貌似当地的小炒,用了午餐。小店和许多县城的小店一样,看上去脏兮兮的,卫生间门口堆放着饮料、开水壶等食物或用具。也许这是在县城里比较规范的、干净的一家饭店了。各地有各地的生存、生活方式,人们在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共识的人文环境中,以各自的认知和习俗生活着,以一种包容的心态适应着环境;原谅着与法律、制度、道义不相适应的日常行为。新区我们还没有去,想像着不会如这旧县城这样,让外来的客人要适应才能生存的吧。也许这也是建设雄安新区的紧迫性所在吧。三用过午餐后,我的外甥开车来到容城,接上我们前往雄安新区。也是我们此次来雄安的主要目的,亲身体验一下千年大计的超前与高大上。我们顺着大道,来到容东的新区,不知道是不是核心区域,看上去像是新区的生活区,没有工厂或生产用房的特点。一幢幢新的、不是很高的建筑,分为几个小区,没有中国城市小区固有的围墙,以区间小道为隔断,显得大气、开放。小区里还看不到入住的人口,零星的有几个民工在维修着路面。道路两边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等标语牌。也许我们没有走入雄安新区的核心区域,还没有体验到所宣传的现代化气魄。存在就是合理的。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会有风雨阻碍,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平民百姓,没有深刻了解到千年大计的内涵,更体验不到它的前瞻性、远见性。但是,也感受到了在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保定平原上,建设如此规模的高铁站,以及超前几十年的生态环境建设,绘就现代高科技产业蓝图,十年、二十年,百年以后,这里将是平原上新的经济腾飞区域,也将改变保定平原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明。现在人民群众的付出或是部分利益上的牺牲,将荫泽他们的子孙。这一点从白洋淀环境改造和水系工程建设,造福于民上得到了验证。我们在容东片区粗略地看了看,便向雄县县城出发。一个小时左右,来到县城,在老城区停留了一会儿,同样是为了体验老城区的风土人情,听听乡音的儿话调,闻闻乡村的黄土味。在勿忘的行程中兑现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或许十年、二十年后再来到这里,老旧城区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将成为历史。从雄安县城出来,向安新县城驶去。安新县是白洋淀所在县,也是我曾经去过的“心向往之”的地方。我们在县城里走马观花地看看,便来到白洋淀旅游码头。据说白洋淀旅游码头是内陆湖中最大的码头。下午3点多的光景,码头上没有几个游人。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妇女跟着我们,介绍着白洋淀旅游状况。每年的10月15日到翌年的4月15日旅游码头停业。所以,旅游广场上人很少。她们家有两条船,可以带我们去淀里所有景点。收费标准是一条船150元。我们在旅游码头看了看,跟着她来到她家,从她家小院门出去,就是她家的小码头。一条铁皮船,上面还有编号,看来是经过批准经营的。船上放着汽油桶,也放着煤气罐。船工介绍,景区为了环保不允许用油料,只允许用天燃气,因为用气费用大,所以,在不检查的时候用汽油。船工指着湖面说,在二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他们的耕地,进淀的里收芦苇还是开车进去。前几年淀补水后,水面扩大到他家的房脚下,村民们靠水吃水,以旅游船为主业,县里开发旅游增加了收入,他们也盖起了两处二层的小院。但是,淀子里大量的芦苇近几年没有用处,保定地区造纸业关闭后,芦苇失去了利用价值,政府每年冬天给村民们补贴用于收割芦苇,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收割了。小船沿着芦苇荡形成的“胡同”向淀的深处驶去。两边的芦苇已开始泛黄,没有夏日的精气神。荷花只有干枯的荷叶,在荷茎的支撑下,努力的挺立着,留下曾经艳丽的身姿。莲蓬沉沉地垂在水面,告诉旅客此时不是来的季节了。船行驶了约半小时,来到白洋淀文化苑,民间称“嘎子村”。参观白洋淀文化苑,了解***时期白洋淀雁翎队***的故事,寻找儿时对嘎子的记忆。游船继续在湖面上行驶,驶过的船浆打起的浪花,形成波波小浪,摇动小船,途经荷花淀,也是淀子里一个有名的景点。因为是荷花凋谢的季节,我们也没有上岸,看了看就沿着水道返回村民家的码头。这个荷花淀应该是孙犁《荷花淀》里的荷花淀吧!问船工也不知道是什么淀来,只知道这也是个人承包的景点,他说现在淀里所有景点都是承包经营的,包括刚去过的旅游码头。此行虽然匆忙,但是,也算是在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到此一游。雄安新区的建设最让人们关注的是房子,作为北京疏解功能的千年大计,房子应该是人们最关注的,也许有资本大鳄早已盯上了雄安的房子,更有土著居民想着借此千年不遇的机会改变命运。但是,雄安新区的房子只住不卖的一刀切的政策,让想借房子发财的本地居民也好,外来炒房客也罢失去了希望。白洋淀的出名,《小兵张嘎》《荷花淀》等文学著作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的文学作品,就连真实的地名都没有了,用一些假的地名来创作,让这些作品留传下来恐怕是不容易的。千年大计,当有千年流传的文学作品。也许不远的将来会有一些或一大批反应雄安新区建设者们、原住民的文学作品,让雄安新区如白洋淀一样因文艺作品而流芳。作品链接
【韩湛海专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韩湛海专栏】‖学习《道德真经》(十五)
【韩湛海专栏】‖学习《道德真经》(十四)
编辑 孙传海
免责声明:
1. 《【韩湛海专栏】 ‖春与秋之语》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36120132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