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华夏文明,为何独河北没有留下上古遗迹、文化?

时间:2023-11-21 10:34:36  热度:0°C

这就是WAR2022-04-11 19/58

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延黄河两岸处处都有上古遗迹,在整个华北平原,无论是山东丘陵、太行山东麓,还是山西、河南等地,都可以找到古人类留下的遗迹,留下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青莲岗、大汶口文化和细石器文化,唯有河北平原的腹心地带却是一片空白,既没有文化遗址,也没有城邑、聚落的可信记载。难道考古调查与古人均忽略了这块土地,还是另有原因?

问题的答案出人意料,现今这片聚落密集,人情盎然的土地,当年却没有人类驻足于此。而阻碍人类居留的原因则在于黄河。

那时整个河北平原旷无人烟,有关黄河河道的记载却很少,据掌握的信息,可以肯定当时黄河一路东行,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古宿胥口河道出现分支,《汉书·地理志》、《禹贡》、《山海经》各自记载了一条支流。其中载于《汉书·地理志》以及《汉书·沟洫志》、《水经·河水注》的下游分支河道,自宿胥口东北流至今濮阳县西南长寿津,继续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经高唐县西南,至东光县西汇合漳水,东北流至今黄骅县入海。《山海经》与《禹贡》所载下游分支从宿胥口转向北流,经今内黄、魏县、曲周、广宗等地,至今河北深县,《山海经》河道继续北流,经安平、蠡县,至容城东流,经霸县在天津市附近入海;《禹贡》黄河下游分支自深县东流,在今沧州以北入海。三条下游分支中,《汉书·地理志》河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存在的河道。

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三千年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近年也有人提出应是五次重大改道。尽管对于历史时期黄河重大改道次数的认识存在分歧,但不影响一个事实,即频繁的水患北及海河流域,南达淮河流域,在整个黄淮海平原留下了黄河的足迹。

在如今的河北省邢台市,曾经有一个大陆泽,横跨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南和、宁晋六县。史志上称大陆泽广袤百里,诸水所汇,俨然是一个大型湖泊。

传说大陆泽是大禹治水时黄河水在此地汇聚而成,据《史记》记载:禹“道河积水,至于龙门,南至华***,东至砥柱……,北过降水(即漳河)至于大陆(泽),北扑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直到春秋中期,黄河仍按禹导河故道过大陆泽,然后向北入海。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六零二年),黄河东徙改道,去而不返。因缺少水流注入,大陆泽的湖面开始缩小直至消失。

也就是说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上古时期流经河北平原直接北上最后入渤海,当时的河北平原是一片汪洋,人类无法***,遂导致了河北平原没有没有文化遗址,也没有城邑、聚落。

哀哉,我大河北!

免责声明:
1. 《五千年华夏文明,为何独河北没有留下上古遗迹、文化?》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36120132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