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知道)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子贡姓端木,名赐),汝徒(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举荐)贤为贤耶,用力(因为努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子贡问孔子:“当今大臣中,谁是最贤能的?”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们都算得上比较贤能的人。”子贡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孔子说:“赐,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呢,还是自己努力成为贤人的人贤能呢?”子贡说:“能举荐贤人的人贤能。”孔子说:“这就对了。我听说鲍叔牙举荐了管仲,也听说子皮举荐了子产,但从来没有听说管仲和子产举荐什么人。”
(节选自《说苑·臣术》)
文本二:
昔者舜耕于历山,陶(制作陶器)于河濒(河边),渔(捕鱼)于雷泽,灰(烧制石灰)于常阳。尧得之(代舜)(省略“于”)服泽之阳(水的北岸),立(省略“其”)为天子。使(省略“其”)接(接管)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昔伊尹为莘shēn氏女(颛顼帝的后代,以封地莘为姓)师仆(陪嫁之臣),使为庖人(厨师)。汤(商汤,商朝开国君主)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昔者傅说(殷商时期卓越的***家、军事家,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留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名句,被尊称为“圣人”。)居北海(①塞北大泽②现在的贝加尔湖③现在的渤海)之洲(水中的陆地),圜yuán土(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之上,衣(穿着)褐(粗布衣)带索(围着绳索),庸(像佣人一样)筑(修建)于傅岩(古地名,位于今山西平陆县东,傅说因在此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之城。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在位时,勤于政事,***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史称“武丁盛世”)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无缘无故)富贵,面目(相貌)美好者哉?惟(只是)法(仿照)其言,用其谋,行其道,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是故推(举荐)而上(使…居于上位)之。
从前舜在历山下耕田,在河边制作陶器,在雷泽捕鱼,在常阳烧制石灰。尧在服泽北岸得到他,立他为天子,让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从前伊尹是有莘氏女的私臣,让他作厨师,商汤得到并举用他,立他为三公,使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从前傅说住在北海之洲的牢狱之中,穿着粗布衣,围着绳索,像佣人一样在傅岩筑城,武丁得到并举用他,立他为三公,使他接管天下的政事,治理天下的人民。由此看来,从前尧举用舜,汤举用伊尹,武丁举用傅说,难道是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相貌美丽的人吗?那只是仿照他们的话去做,采用他们的谋略,实行他们的主张,从而上可以有利于天,中可以有利于鬼,下可有利于人,所以把他们选拔上去。
古者圣王既审(明白)尚贤(尊重有才德的人),欲以为政。故书(写)之(省略“于”)竹帛,琢(雕刻)之(省略“于”)槃孟(盘与盂。盛水和盛食物的器皿。古代常将铭言或功绩刻于盘盂,以为法鉴),传(相传)以遗(遗留)后世子孙。于先王之书《吕刑》(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之书然(写下这样的文字):王曰:“于(通“吁”:呵)!来!有国有土,告女(通“汝”:你们)讼刑(可能是“详刑”之误,审慎用刑),在今而安(安抚)百姓,女何择言人?何敬(慎重)不刑?何(什么)度(考虑)不及(达到)?”能择人而敬为刑,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可及(达到)也。是何(什么原因)也?则以(通过,凭借)尚贤及之。于先王之书、竖年(老年人)之言然(这样),曰:“晞(寻求)夫圣(圣人)武(武人)知人(通“智人”),以屏辅(辅佐)而耳。”此言先王之治天下也,必选择贤者,以(省略“其”)为其(自己)群属(僚属)辅佐(辅臣)。是故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阜fù(富足),是以(以是:因此)近者安(使…安居)之,远者归(使…归附)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达到的地方),雨露之所渐(滋润的地方),粒食(谷粮)之所养(养活的人),得此(这些贤人)莫不劝誉(劝勉和鼓励),且(假如)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对自己)实将欲为(施行)仁义,求为(做)上士(①道德高尚的人②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上(对上)欲中(合乎)圣王之道,下(对下)欲中(合乎)国家百姓之利,故尚贤之为说(说法),而不可不察(考虑)此者也。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根本)也。
古时的圣王既已明白了尚贤的道理,想以此为政,所以把它书写在竹帛、雕刻在槃盂上,相传而遗留给后世子孙。在先王留下的书《吕刑》中这样记载:王说:“呵!来!有国家有***的人,告诉你们要审慎用刑。在现今你们要安抚百姓,你们除了贤人,还有什么可选择的呢?除了刑罚,还有什么可慎重的呢?还有什么考虑不能达到呢?”能选择人而敬重叫作刑,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就可以达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可以通过尚贤而达到。在先王之书、老人的话中这样说到:“寻求圣人、武人、智人,来辅佐你自身。”这是说先王治理天下,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用他们来作为自己的僚属辅臣。所以从前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伊尹,武王有闳夭、泰颠、南宫括、散宜生,从而天下太平,人民富足。因此,近的人使他安居,远的人使他归附。凡是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雨露所滋润、谷食所养活的人们,得到这些贤人,无不相互劝勉和鼓励。假如现今天下的王公大人及士君子,对自己施行仁义,想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上则想合乎圣王之道,对下则想合乎国家与百姓的利益,那么尚贤这一说法,就不可不认真考虑了。(总之),尚贤是天帝、鬼神、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事的根本。
(节选自《墨子·尚贤(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BEI)
而天下A和B庶C民D阜E是以F近者G安H之I远者J归K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汝徒知其一”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两句中的“徒”用法不同。
解析:两句中的“徒”分别解释为“只”和“***”。
B/“古者圣王既审尚贤”与“审时度势”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
解析:两句中的“审”分别解释为“明白”和“仔细研究”。
C/“在今而安百姓”与“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两句中的“安”用法相同。
解析:两句中的“安”分别解释为“安抚”和“性情安和”,两者用法不同。
D/“上欲中圣王之道”与“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两句中的“中”含义相同。
解析:两句中的“中”都解释为“合乎”。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当子贡向孔子请教当今臣子谁是贤人时,孔子通过列举齐国鲍叔和郑国子皮引进贤人的例子来证明自己观点。
B/武丁***傅说,并不是因为他属于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的人或者面貌美丽的人,而是因为他的贤能。
解析:此判断也可能有错。原句是“是故昔者尧之举舜也,汤之举伊尹也,武丁之举傅说也,岂以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哉?”意思是“由此看来,从前尧举用舜,汤举用伊尹,武丁举用傅说,难道是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者以及相貌美丽的人吗?”舜、伊尹、傅说三人应该分别对应“骨肉之亲”、“无缘无故富贵的人”、“面貌美丽的人”。
C/古代圣王写于竹帛,刻于槃盂,旨在向后世子孙强调,只有尊重、选择贤能之人,才能更好地治理天下。
D/尧舜禹等圣王因为拥有了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雨露滋养以及谷食所养的人们,所以得到了贤人的帮助。
解析:因果颠倒。因为尧舜禹等圣王选择贤能的人来作为自己的僚属辅臣,所以凡是日月所照、舟车所至、雨露所滋润、谷食所养活的人们,都能得到这些贤人,无不相互劝勉和鼓励。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4分)
崇尚、注重贤人是对天帝、鬼神、百姓有利的事情,也是政事的根本。
(“尚”“利”“本”各1分,句式1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4分)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诚”“致”“知”“格物”各1分)
5/孔子与墨子都谈及贤人的话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贤人的标准;
②材料二侧重表达帝王要把利于天地百姓政务作为选择贤人的根本这一观点。
(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免责声明:
1. 《小品百练:说苑•臣术/墨子•尚贤(下)》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著者或相关公司所有。
2. 若《36120132文库网》收录的文本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我们删除。